当前位置:首页 > 驻军风采

最美故事|周元生:坚守初心铸就英雄本色

微信图片_20220212143648.jpg

图片

坚守初心铸就英雄本色

图片

记首届“惠州最美退役军人”周元生


2021年10月,电影《长津湖》热播,周元生去看了。电影里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场景,和他42年前在越南前线战斗的记忆,纠缠在一起,一夜辗转反侧。


第二天,他依旧在早上6点前起来,简单洗漱、吃过早餐后,一头扎进在阁楼上搭建的“野战司令部”(书房)。这里有10来平方米,屋顶挂着迷彩防护网,进门右侧放着一张用于练习书法的大桌子,左侧则是一些柜子和两三张凳子,剩余的空间,挂满或堆满了写满字的纸张,些许的凌乱,透露着主人的随意。


这是周元生自己的小天地。在这种彻底放松、随心所欲的环境里,他总是会回忆起22年的军旅生涯,以及受这22年军旅生涯影响的人生。


21岁入伍,22岁入党,29岁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荣立一等功,被授予全国一级战斗英雄称号。35岁当上副团长,42岁转业到惠州工作,一直牢记初心使命,兢兢业业,获奖无数。当时一位市领导称赞他“在部队是战斗的英雄,在地方工作仍然保持英雄本色。”


背着“战斗英雄”的荣誉几十年,总会有人好奇地询问,他身上是否有很多战争留下的伤痕。周元生总是笑笑说“没有”。实际上他的左耳听力在战斗中损伤严重,可以评为三等残疾,但是他没有去评。“在和平时代,能当个普通人,就挺好了。”


微信图片_20220212143653.jpg


那些无法忘却的记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尽管已经过去40多年,在越南前线作战的经历,仍是周元生一直无法忘却的记忆,“已经深刻在血骨了”。在观看《长津湖》后,这些记忆来得更加汹涌澎湃。用他的话来说,每每回想起来,都颇有几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意境。


出生于1950年的周元生,是广西扶绥县人,1971年参军。那时,他正在上高三,看到征兵公告,就毫不犹豫报名参军了。


周元生入伍所在部队是我军历史上著名的“红一团”。红一团创建于1927年,其前身为三湾改编时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连”“狼牙山五壮士连”“功臣炮连”“密云尖刀英雄连”等英雄集体。


在这样一个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团队里,“渴望英雄、渴望成就、渴望有所作为”的周元生,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很快升任班长,并且经常担任团营连的班组和单兵战术训练示范表演。1976年,他在55军连以上干部夜间基础科目训练表演中,得到首长的高度评价,被破格提为排长,3个月后任副连长,10个月后升为狼牙山五壮士连指导员。


1978年,周元生结婚了。婚后没多久,他接到了上战场的命令。但因为纪律,他不能告诉妻子,只是婉转表达“万一以后‘光荣’了,你就另找他人”。


“我不想死,但打仗就是要不怕死。”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场上,周元生就是凭着这股不怕死的勇气屡立奇功。


1979年2月17日,同登阻击战中,他奉命到穿插军尖刀连和六连一起战斗,战斗中他一边协助连长指挥一边参加战斗,带着大家冒着枪林弹雨穿过一道道火力封锁线,在敌人的软肋上撕开一个缺口,按时穿插到指定位置班列,断敌退路,阻击增援,为主力全歼同登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场战斗,周元生立了二等功。


2月19日上午,他临危受命担任五连连长,下午六点半率部攻打探某。探某,是越军控制南通谅山、西至太原、北至同登铁路、公路的交叉点,前后左右有20多个山头。这些山头视界开阔,后面又有毗连不断的群山作依托,易守难攻。周元生回忆:“这是我们打得最悲痛、最黑暗、最惨烈的一仗。”


19日晚,五连打下18号高地及其北侧无名高地后,向纵深发展时,进攻受挫。20日18时,第二次攻打探某,因为敌人占据地利,组成了以高射炮、高射机枪为骨干的交叉火力网,加上敌纵深炮火的阻拦射击,又一次进攻受挫。包括二排长、三排长、副连长在内的多名战友牺牲了,还有10多名战友重伤无法继续作战。周元生也差点牺牲了,腰间的水壶被打穿了一个洞,手枪套被弹片削掉一块,左耳耳膜因炮弹爆炸震动导致破裂流血……


战斗间隙清点人数,4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17人还能继续作战。战士们十分悲愤,周元生也非常难过,但作为战斗指挥员,他没有流露出来,而是回身取下烈士的冲锋枪挎在肩上,大声说:“我们在烈士面前起誓,不打下探某,绝不下阵地。”


周元生补给了弹药,调整了部署,决定凌晨再发起进攻。他知道这是一场恶战,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把口袋里的战斗动员令等机密信息文件烧毁了,还有他的日记以及一封妻子的家书……


深夜,五连的战士们在周元生的带领下,从敌人的结合部向17号高地发起突击,个个如猛虎,十分勇悍,一阵阵手榴弹向敌方投去,一次次向敌方阵地扑去,于凌晨两点攻占敌军17号高地。


22日晚,第二次攻打探某核心阵地,周元生凭着“勇猛、谋略和运气”,带领全连与敌人奋勇拼杀。这是最紧张、最激烈,伤亡最小、战果最辉煌的一次战斗。


首先进攻12号高地,而后向13、14、15号高地以及平台高炮阵地方向进攻。五连利用我方炮火突击的效果,采取徐进弹幕射击的方法,逐步向前推进,见敌就打,见洞就炸,见火力就摧毁。关键时刻,周元生拿起两枚手榴弹冲上去,把敌37高炮炸掉。经过5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连续攻克了5个高地和37高炮阵地。在友邻的配合下,歼灭了探某守敌。


2月27日,在扣马山战斗中,周元生担任副营长,但首长仍然要他指挥五连战斗。在两天一夜攻打郭注山、波孟西侧敌炮兵阵地、南流高地的三场战斗中,五连三战三捷,取得辉煌战果。


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听到周元生的事迹后称赞说:“这个副营长有智慧、有谋略,会打仗。”


据统计,五连在这几场战斗中,共歼敌276人、俘敌3人,缴获37高炮10门、汽车10辆等以及一批其它战利品。战争结束后,五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被广州军区授予探某攻坚英雄连称号,周元生被授予全国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回到部队后不久,周元生到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学习,还参加了地方的几次抢险救灾,均出色完成任务。1986年,红一团被全国防汛总指挥部评为“全国抗洪先进集体”,周元生荣立三等功。在22年的军旅生涯中,周元生受到各种嘉奖20多次,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前后三次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四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可谓荣誉加身。


如今,在周元生家中,还可以看到当年的喜报和军功章,以及一摞摞的荣誉证书。“部队是我成长的摇篮,这些荣誉是对我最大的褒奖,也是我一生受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是鞭策和鼓励我不断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周元生说。

微信图片_20220212143658.jpg
微信图片_20220212143701.jpg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此去应多羡,初心尽不违


1992年8月,周元生脱下戎装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到原惠州市畜牧局和惠州市民政局担任副局长。从部队的副团长到地方部门的副局长,周元生不忘初心,保持军人本色,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深钻细研,奋勇争先,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先后多次获得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表彰,当时一位市领导称赞他“在部队是战斗的英雄,在地方工作仍然保持英雄本色。”


在原惠州市畜牧局担任副局长时,周元生分管党务、行政等方面的工作。刚到单位,有人对他的能力表示质疑,还有的甚至说:“当兵的就这么回事,没什么业务水平。”周元生听了不生气,也不反驳。


在部队20多年,周元生养成了凡事先调查研究的习惯,就像打仗一样“要知己知彼”。最初的2个月,他深入了解单位的各项工作特点,调研分管部门的实际情况等。摸清情况后,周元生结合单位实际情况,选择从党建着手。


当时单位党支部共有党员45人,其中20名是离退休干部职工,8名是下岗人员。了解到有些离退休党员不太愿意参加党组织生活后,他就与他们促膝谈心,告诉他们即使从岗位退下来,也要牢记自己是一个党员,还是要参加组织生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实在来不了的,起码要打个电话请假。”对于下岗的党员和困难党员,周元生则深入家里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尽量想办法帮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这种有原则、有感情的办事方式,渐渐把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的热情调动了起来,干部职工在工作中也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再加上对各项组织工作制度的完善,周元生所在单位党支部两次被市直工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他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1年7月,周元生调任惠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分管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刚上任就遇到村(社区)“两委”换届,这是基层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当时的重点工作。从来没有接触过这项工作的周元生,废寝忘食地把相关的政策法规吃透,再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2002年换届选举工作进入尾声时,只剩下惠东一个村子没有完成。当地的民政部门头疼得很:“涉及到两个家族,选举无法正常开展,甚至票箱都被破坏 ,镇里干部进去,村民也非常抗拒。”


为此,市里派出了多个部门组成的工作组来到惠东,其中就有周元生。听了县里的汇报后,工作组表示想要进村了解情况。周元生便主动请缨:“我先进去摸摸情况。”


“就怕进不去,或者进去了出不来。”县里的工作人员表示担心。


周元生一听就“冒火”:“扣马山我都能进得去、出得来,一个村子还怕出不来?我是进去为他们服务的,我不怕。”


工作组最终决定让周元生进去。周元生来到村口一看,村民设了卡。刚走近,就有村民大喝:“什么人?”


周元生不慌不忙,自报家门:“惠州市选举办副主任、市民政局副局长周元生。”


“来干什么?”


“帮大家解决问题。”周元生坦诚地说。


一听这话,村民开始围上来,抛出了多个问题:“有人私刻公章,算不算违法?”“征地款被挪用了,怎么办?”……


周元生也不甘示弱:“破坏票箱,干扰选举算不算违法?有问题我们就解决问题,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干扰换届选举。”


一翻劝说之后,周元生很快控制了局面,他组织村民代表坐下来,详细记录了村民反映的问题和诉求,并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第二天,工作组进驻,深入各村小组谈话了解情况,并陆续解决落实村民的诉求,换届选举也顺利完成。


这事传开后,认识他的人都说,“哪里有硬骨头,哪里就有周元生。”实际上,在部队里历练多年的周元生就喜欢专挑“硬骨头”啃,在工作中也一样,能帮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他就会感到很高兴。


周元生分管社区建设,他在调研中发现,有的社区居委会办公条件很差,“没有办公场所、没有办公经费,没有稳定的工作人员,有的甚至几个月发不出工资。”有个居委会为了筹集一点办公经费,把办公场所临街的半间出租了,里面的半间,因没有窗户,白天都要开灯,被周元生戏称为“拉灯居委会”。


当时国家正在深化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周元生带县区的有关人员走出去深圳、珠海等地学习,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惠州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推进社区建设的建议。


针对办公场所问题,周元生提出了新建小区楼盘提供社区公办用房的建议;办公经费方面,提出了“三个一点”,即市里出一点、县区出一点、镇街出一点;人员方面,则提出了根据社区服务人数,按照一定比例配备工作人员的建议……


在周元生等各方的大力推动下,2005年以来,以上建议陆续得到落实,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有钱办事,有址办事,有人办事”。


“不要怕矛盾和困难。”在两个单位工作的近20年里,周元生总是强调自己身上流淌着红一团的革命传统血液,要牢记初心使命,勇于直面困难,善于解决问题,“在部队要当个好兵,在地方就要服务好老百姓”。


微信图片_20220212143706.jpg


为社会发挥点余热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010年9月,周元生正式退休。可他没有闲下来,而是接受返聘,到原惠州市复员退伍军人服务中心工作。“能为战友服务,为社会发挥点余热,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要努力把工作做好。”


在服务中心工作的8年时间里,周元生用心用情地为退役军人服务:他和单位同事一起,深入一线调查了解情况,走访慰问困难退役军人,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于一些对政策不够了解的退役军人,则耐心、细心地做好解释工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对于牺牲了的烈士,周元生也特别关注,上过战场的他,心底永远对烈士充满着崇敬。2015年,周元生还不辞辛苦地为一位烈士找到了亲属,他说:“我们要保护好拼了命保护我们的人。”


2015年清明,周元生第一次跟随老兵到惠城区龙丰街道的天平山上参与烈士墓祭扫活动。这里长眠着在上世纪50年代因公牺牲的周永孝(广西籍)、韩建篪(上海籍)、林六妹(广东澄海籍)三位烈士。三位烈士去世时仅20来岁,没有成家,没有后代,亲属又失去联络,此前一直没人祭拜。


不过,惠州人民没有忘记这三位烈士。1986年,惠州市林场职工梁师傅陆续发现三位烈士墓后,每年清明都会前来祭拜3位烈士。此后几十年来,当地政府多次修缮烈士墓,每年组织开展扫墓活动。


正是那次扫墓,周元生发现周永孝烈士墓碑的地址和自己的家乡在同一个镇。周元生当即表示:“我一定要帮他找到亲人,让他不再孤单。”


周元生随后联系家乡那边,动员同学和朋友帮忙寻找,但还是没有消息。不久,周元生回到广西老家,专门到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去查找资料,并四处打听寻找线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周元生的一位远房亲戚提供了一个线索,周元生顺着线索去找,终于找到了周永孝烈士弟弟周永存的家人。


2016年3月31日,周永孝烈士亲属驱车1000公里来到太平山祭奠周永孝烈士。他们感叹,终于可以告慰周永孝烈士的父母了。


周元生帮烈士找到家属的消息令人大受鼓舞。在这之后,当地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和各方力量通过多种途径,相继于2016年和2019年为另外两位烈士找到了家属。


“每一位烈士都应该得到尊敬和善待。”退休之后,周元生多次和战友回到战斗过的地方,缅怀牺牲的战友。周元生的小儿子周凯斌曾跟随父亲一起到广西中越边境祭拜、缅怀烈士。“我经常会听爸爸说起当年战斗的故事,也知道他是一级战斗英雄,但小时候对这些没有很深的感触。”周凯斌说,“在边境上看着烈士纪念碑,听长辈们讲起他们的英雄事迹,我就会感恩现在的和平生活,也会更加理解父亲为什么会那么热心帮助退役军人。”


近年来,周元生经常应邀到部队、学校、单位授课,开展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等。“我要让现在年轻人知道,以前的年轻人是如何爱国的,我的战友们是如何牺牲的。”周元生说,“现在我们老了,年轻一代必须要把这种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保卫祖国,守护家人。”


2018年8月1日,周元生应邀到驻香港部队某合成旅,和官兵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别样的“八一”。期间,周元生向官兵们讲述了当年在战场上的惊险经历。一位战士说:“听了老连长的讲述,我们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同时也意识到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


那一天,全体官兵立下铮铮誓言,要发扬先辈“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勇争第一”的战斗精神,接过先辈手中的钢枪,扛起新时代强军兴军重任。


周元生看着,心里颇感欣慰。他意识到,分享和总结过去的人生,也是“战斗英雄”发挥余热的一种方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样的活动更多,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两场,只要有时间,周元生都不会推辞。每一场活动,周元生都会根据宣讲对象的不同,拟定不同的讲话稿,这对于不会使用电脑打字的他来说,是个很费劲事情。“只能先写好草稿,修改后再来誊写,1000字都要折腾大半天。”但他乐此不疲。


在没有活动的日子里,周元生的退休生活充实而宁静。因为老伴在小儿子家帮忙带孙子,平时周元生一个人住。每天早上6点钟起来后,他会先到“野战司令部”(书房)练习毛笔字,然后到天台浇花种菜,这一忙活就过去了半天。午休后,他会泡一壶茶,看一些关于历史和党史的书籍,或者看看电视——首选是军事频道和国际新闻。


周末则是家庭日,老伴、儿子儿媳以及孙子孙女们都会回来,“热闹得很”。周元生会给大家做一桌美食,“从买菜到洗碗,都是我一个人搞定,不需要他们动手。”


周元生住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单位分的老房子里,家里的装修和摆设还保持着20多年前的模样。电视背景墙上挂着一幅有些发黄的书法作品,写的是《三国演义》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周元生最喜欢的一首词。“它时刻提醒我,不要居功骄傲。”周元生说,“在历史长河中,个人的是非成败,不过是浪花一朵罢了。”


微信图片_20220212143711.jpg


对 话 周 元 生
1
问:回望过去的几十年,您觉得那一段的人生经历对你来说是影响深远的?

答:

那当然是22年的军旅生涯了。部队是我成长的摇篮,军旅对我特有的雕琢,教会了我很多道理,才使我一步步成长和发展。我时常告诫自己,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共和国的军人、红一团的战士,不能向困难低头。在战场上,完不成任务,我宁愿战死沙场,决不当逃兵。转业到地方工作也是一样,只要是党和政府交代的工作任务,我都会拼尽全力去完成,不计个人得失。我常常想,生命里有当兵的历程,血脉里流着红一团的“血液”,人生就无怨无悔。


2
问:纵观您的大半生,在旁人看来应该比较成功的。在成功的背后,你有没有一些觉得比较遗憾的事情?

答:

对于家人,我是比较愧疚的。我的第一任妻子,在1987年去世了。在她去世前一年,我正在揭西参加抗洪抢险,部队通知我说她生病了,我赶回去时,她看起来挺好,并一直对我说只是小毛病,我也没在意,就又立刻返回抗洪现场了。完成任务回家时,却发现她病情比较严重了,随后立即转到广州去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她还是离开我们了。后来我因抗洪抢险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我深知,这功勋章有她的一半。


后来我又成了家,并转业到惠州。每天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对两个孩子照顾较少,都是现在的老伴在照料着这个家。现在有空了,我就会多陪陪家人,每个周末给大家做顿好吃的,聊聊家长里短,回归宁静的生活。


3
问:展望人生的下半场,你有些什么计划?有特别想做的事情吗?

答:

首先,我想写一个回忆录,把自己的一些心路历程和人生体会记录下来,希望能给子孙后代一些启示。第二,我正在考虑,要不要把连队的战斗经历和故事写出来,可是要写这场战斗,又牵扯到太多的东西,我还得好好琢磨琢磨。第三,照顾好老妈子,照顾好家人,照顾好自己,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发挥一点余热。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交给老天爷吧。



来源:惠州日报记者  香金群、惠州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