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防教育动态

惠州有支民兵连,以他们为原型的电影曾火遍全国|”港口英雄民兵连”系列报道①

“胸贴胸,背靠背,苦熬冬夏;狂风吹,巨浪打,一起长大。”这是电影《南海长城》中插曲《永远不能忘》的歌词。电影取材于真实故事,1962年10月7日,惠州市惠东县港口民兵连在小星山岛上开展反特战斗,创下了新中国成立后民兵独立作战取得全胜的成功范例,被冠以“英雄民兵连”的称号,享誉全国。

不同的年代,民兵连有不同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港口英雄民兵连在社会经济建设领域发光发热,先后7次受到国家、军队、省、市、县的表彰奖励。

小星山岛战斗中曾使用的枪支

7月31日,当地举行港口英雄民兵连新时代志愿服务队授旗仪式,未来,民兵们还将以志愿服务的形式,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基层治理、文明创建等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港口英雄民兵连价值。61年过去,英雄民兵连的精神依旧在南海之畔熠熠生辉。


光辉历史

民兵独立作战取得全胜

7月,烈日炙烤着大地,南海的海风徐徐吹来。港口英雄民兵连连部大楼临海而立,西南方的海面上,一座岛屿若隐若现。

这就是小星山岛,61年前,当地渔民在附近捕鱼时,发现海面上有一艘被放了气的橡皮艇,艇上印刻的字体暴露了艇上成员的敌特身份。

“有敌人!”情报第一时间传给了港口民兵连。当时,民兵连共有民兵百余人,但大部分民兵正在修建战备公路,还在港口工作的民兵只剩22人。即便如此,集结号一吹,民兵们还是拿起武器,前往小星山展开作战。

曾参加小星山战斗的民兵林树南之子林煜回忆,事发前一天傍晚,他的父亲匆匆赶回家,一边换衣服,一边嘱咐母亲:“小星山岛有情况,要马上出发,你们关好门窗,千万不要出门。”丢下几句话后,林树南就匆匆离开。

悬挂在连史馆中的“英雄民兵连”锦旗

回想起61年前的小星山战斗,郑桃带历历在目,他当年曾是港口港一村的民兵,也是生产队长。今年88岁的他依然硬朗,是唯二参加过小星山战斗,仍然健在的功臣。

据郑桃带回忆,1962年10月2日上午,他接到武装部通知:怀疑有敌特分子登上了小星山,需要他带领村里的民兵参加战斗。郑桃带立即带着村里的民兵驾驶两条机帆船,搭载连长张苞等人赶往小星山。

到达小星山后,张苞安排民兵们分头在山崖和海边展开搜索。搜索过程中,一组民兵在半山腰遭遇敌人爆发战斗,听到枪声,张苞带人迅速赶往战斗现场。

据史料记载,行进过程中,敌特分子埋伏在半山腰的一处茅草丛中,向张苞等人扫射。作为曾在解放战争中两次立功的战士,战斗经验丰富的张苞立即就地打滚,并用驳壳枪还击,吸引了敌人注意力。战友们在张苞的掩护下脱离了险境,可他自己却被子弹射中了胸膛,忍着疼痛,张苞连开3枪,其中一颗子弹击中了敌人的大腿。随后,一颗子弹再次射中张苞左胸,他壮烈牺牲。

张苞牺牲后,民兵马德强手托步枪,愤怒还击,不幸中弹牺牲。副连长徐景松在转移途中同敌人激战,也被敌人的子弹夺去了生命。剩余的民兵与敌人激战11小时,共歼敌3人、俘虏9人,缴获一大批武器和物资。

1964年8月5日,原中共中央中南局和广州军区授予他们“英雄民兵连”的称号。1975年,以港口英雄民兵连为题材的电影《南海长城》被搬上银幕。从此,港口英雄民兵连的事迹传遍全国。


红色文化

群众把加入民兵连视为荣誉

小星山的战斗已经过去了61年,港口英雄民兵连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民兵加入与离开,当年的渔村也变为了旅游景区,可群众对于民兵连的向往却始终不变。这是因为当地通过定期举行悼念活动,深入机关、学校开展宣讲等方式,将英雄的“种子”埋进“沃土”,在港口生根发芽。

小星山岛战斗示意图

作为惠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惠东县“红色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港口英雄民兵连充分利用连部荣誉室、展示楼道和小星山战斗纪念碑等,常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每年接待参观学习人数达上万人次。

在每年的清明节、“七一”建党节、烈士纪念日等节日,当地会组织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小星山战斗纪念碑开展缅怀、悼念活动。民兵连还与港口中心小学结对共建,开办少年军校,定期为青少年开展国防教育课程,教育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港口度假区党工委还规定,凡是新入职的公职人员,原则上编入港口英雄民兵连进行锻炼。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当地群众把加入港口英雄民兵连当作一种荣誉,也把港口英雄民兵连看做是培养人才的学校。民兵温滕昊说,每次去参加训练、比武时,当大家听说他来自港口英雄民兵连后,都会向他竖起大拇指。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个连队7次受到国家、军队、省、市、县的表彰奖励,2020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光荣称号,2021年被军委国防动员部党委评为“先进民兵党组织”。连队先后走出17名共产党员、20名大学生、4名研究生,为部队输送了19名优秀战士。

小星山岛航拍图

传承使命

一家三代当民兵

在民兵连的荣誉室中,有一张名为“父女同习武”的照片:身着墨绿色军装的女民兵手持步枪瞄准前方,同样身穿墨绿军装的父亲则在一旁悉心指导。照片中的主人公,是林煜和女儿林志芳,他们已是港口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民兵。

1962年10月,在小星山战斗中,时任民兵连三排排长的林树南带队成功阻截了向海上撤退的敌人,并抓获一人。在他的影响下,儿子林煜退役回到家乡后,也加入了民兵连,从班长到指导员,一干就是40年,先后荣立三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

林煜和女儿一同在民兵连习武。受访者供图。

林煜的女儿林志芳长大后,也加入了民兵连,成为了民兵连第一位女大学生民兵。2001年6月,广东省军区组织为期60天的封闭式训练,林志芳在射击科目的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与父亲林煜同台领奖,两人双双获得广东省军区授予的个人三等功。

在港口英雄民兵连,这样的家庭还有不少。徐景松烈士的遗孀丘礼妹在送别丈夫之后,报名加入民兵连,替丈夫守边防。曾参加小星山战斗的功臣李灶、张耀南、彭锦才等人,也都将子女送进了民兵连。如今在港口镇,一家三代当民兵有11户,两代当民兵的则有29户。

“90后”陈晓吉是第三代民兵,他的外公李锡元参加过小星山战斗,舅舅李少伟也曾是民兵连的一员。“外公很少和我讲以前的战斗经历,很多故事都是家人和老师讲述的。”陈晓吉说,从小听别人讲起外公的英雄往事时,他心里总会倍感骄傲,“那时我就想,长大一定要成为一名民兵。”2015年回到港口参加工作后,陈晓吉便立刻提出了入连申请,经过体检、政审等一系列审核后,正式成为了民兵连的一员。

肤色黝黑的第二代民兵林志新,经营着一家摩托车修理店。他加入民兵连后,在修理店的墙上挂了一件迷彩服,每次有任务安排,他把店门一关,换上迷彩服就冲在最前面,“这里有浓浓的归属感,只要连队需要,我将一直干下去。”

风吹铁骨脚更稳,浪打战旗旗更红,正是一代又一代港口民兵们的坚守和传承,才使得连队的“英雄基因”代代相传,让英雄民兵连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在南海前哨。


编者按:在惠州市惠东县,有一支港口英雄民兵连,61年前,他们参与的“小星山战斗”创下了新中国成立后民兵独立作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光辉典范,被授予“英雄民兵连”的荣誉称号。多年来,港口英雄民兵连始终弘扬“铁心向党、一心为战、真心助民”的优良传统,在日常应急救援、防汛救灾、抗洪抢险等方面发挥了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近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赴港口民兵连开展采访,实地了解民兵工作、训练、生活实际,即日起推出“港口英雄民兵连”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文字】南方+记者 汪棹桴

【拍摄】南方+记者 梁钜聪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